2020年5月19日下午,由中国-东盟中心、北京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-东盟高校医学联盟抗疫经验分享视频会在北大举行。此次会议的主题为“新冠肺炎的诊疗、救治和预防控制”。
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,中国-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,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、医学部主任、联盟中方主席詹启敏,泰国玛希隆大学诗里拉医院/医学院院长、联盟东盟方主席Prasit Watanapa通过视频连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。来自联盟中方18所院校、东盟方22所院校的领导和师生两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视频会议。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张宁和玛希隆大学诗里拉医院/医学院副院长Prapat Wanitpongpan共同主持。
会议现场
方军表示,在新冠肺炎全球蔓延的背景下,此次视频分享会议正当其时。在中国发生疫情的早期阶段,中国与东盟互相帮助和支持,在未来中国也将继续和邻国共同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病毒。中国-东盟高校医学联盟于去年10月成立,联盟的建立顺应了时代要求。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,唯有携手应对、合作抗疫、成果共享,才能战胜疫情。方军希望各方专家能够利用平台分享抗疫经验,并进一步推进中国和东盟地区防控机制化,以开放合作的实际行动抵御疫情冲击,共同维护区域乃至国际卫生安全。
方军致辞
陈德海表示,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中国和东盟作为友好近邻,相互支持、相互帮助,携手抗击疫情,充分显示出中国-东盟关系的战略意义。陈德海希望双方发挥联盟优势,形成合力,在疫情防控、临床诊疗、药物疫苗研发、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,将联盟打造成交流互鉴和务实合作的有力平台。他相信通过密切合作,中国和东盟必将彻底战胜疫情,共同维护地区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,进一步充实中国—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,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。
陈德海致辞
詹启敏表示,在四个月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,中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联盟中方所有院校都积极投入疫情抗击中,并对疫情的控制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,北大人在防治一线、科研攻关、国际合作和志愿服务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。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,高校应充分发挥智库作用,努力为有效应对疫情提供更多能量。詹启敏重申了联盟成立的初衷,希望联盟发挥平台作用,促进疫情防控相关的科研和技术交流,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区域乃至全球挑战。
詹启敏致辞
Prasit Watanapa表示,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印证了“在全球化背景下,疾病无国界”这一事实。他指出,联盟应该共享疫情信息、相关诊疗经验、药物和疫苗研发成果,共同应对疫情。通过此次视频会议分享的中国和东盟各国抗疫经验,Prasit Watanapa希望能为彼此的抗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,助力区域抗疫工作。
Prasit Watanapa致辞
在专家分享环节,印尼大学医学院院长、东盟医学院校联盟主席Ari Fahrial Syam,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,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,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医生李姝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,武汉大学副校长、医学部部长唐其柱,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许可慰,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唐恬恬,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医学院院长Dato Adeeba Kamarulzaman,泰国胸科学会主席Nithipatana Chierakul,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、新加坡卫生部感染预防和控制国家委员长Dale Fisher等专家分别从高校在新冠肺炎抗疫中发挥的作用、新冠肺炎流行的预防和控制、重症病例的诊疗、临床常见问题的处理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方面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抗疫经验。
中方主持人和演讲专家
东盟方主持人和演讲专家
各国医学专家结合抗疫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。各方均表示,此次中国-东盟专家交流活动及时、专业,希望双方能够就疫情诊疗与防控、疫苗和药物研发以及人才培养等课题继续开展交流,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合作抗疫,为维护本地区乃至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。(文/陈思伽 图/李香花)
延伸阅读:
为积极推动中国-东盟医学领域合作,在中国-东盟中心的支持下,北京大学医学部于2019年10月牵头成立中国-东盟高校医学联盟。联盟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学教育、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,促进区域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共同发展,促进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,为改善区域人民健康水平作出积极贡献,并服务于全球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。
2020-05-20